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党性修养
来源:江西省人防办 时间:2018-06-05 10:46
  “西学东渐”百年的历史证明:脱离了文化根基的政党是野蛮的、功利的、浮躁的。政党的生命力应该植根于民族优秀文化土壤,从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阶段中认识自我,从民族文化的哲学智慧中完善自我,从民族文化的前进方向中超越自我,并成为民族优秀文化的推动者。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大学》中,儒家为士大夫和知识分子阶层设计的人生道路。孟子讲到,“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一种进退自如的为人立世的态度,也体现了人生的目的和价值。中国古代各家思想都把改造社会、治国安民视为人生的最高归宿,人生价值是在“济世”、“治国”、“安民”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实现的。民族文化中的理想人格成为自觉维护正义、忠于民族和国家、为社会尽责,造就了许多舍生取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人物。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对此予以继承和发扬,成为党性修养“立德”的重要部分。作为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廉洁标准之一,纳入了党的思想建设理论体系。

  “吾日三省吾身”。儒家强调学习,格物致知,端正自

  己的思想信念,提高自己的道德、意志、知识等方面的修养,用先人圣贤的价值标准不断检讨自己的思想。在哲学上还认为“性本善”,努力向内心寻求“我欲仁,斯仁至矣”。如果不对人进行教育,不启发他反省自己、自我解剖,那么,人本有的“善”性就会受外部的影响而变恶。注重修身、强调“人性本善”的思想,对毛泽东同志所强调的无产阶级性善论有深远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在思想建设中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重视批评和自我批评,这是对传统文化中“内省”思想的扬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中华民族积极入世的人生哲学,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无论风雨飘摇,困难重重,我们的民族都能顽强奋斗、迎难而上,寻求解决问题的真理;无论烟雾弥漫,障碍重重,我们的民族都能沉着冷静、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积极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实事求是、韬光养晦、与时俱进、以人为本…………这些根植于中华大地的文化特性,在中国共产党坚持唯物主义前提下的发展建设实践中,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慧资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不断完善,成为具有民族特质的党性“立行”规范。

  今天,中华民族又站在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口,机遇与挑战并存。南海问题、印度边界问题、朝鲜半岛问题、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事件都在考验执政党的智慧与耐力。“政善

  治、事善能、时善动”,综合的、系统的、全面的、动态的看待国际事务与国内发展。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政党需要回到传统文化的宝库中寻求智慧方案:以实事求是为准、以韬光养晦为方、以与时俱进为略、以为人民服务为本,培养全党的党性涵养,提高全党在重大问题的战略定力,为民族的全面复兴赢得时机。 (作者: 周锋)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