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空袭条件下城市人口 疏散的探索与思考
来源:江西省人防办 时间:2018-01-23 09:51
  未来信息化战争条件下防空袭斗争的人口疏散如何组织?疏散的原则、方法、时机、重点、规模、距离等如何确定?疏散的组织指挥和保障工作如何进行?面对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应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人民战争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信息化战争特点,从所在城市实际出发,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维、科学的方法不断探索、研究,走出一条符合国情、市情、战情的人口疏散新路子。

  一、科学确定人口疏散的原则与方法

  战时组织人口疏散应贯彻“统一指挥、突出重点、条块结合、就地就近”的原则,疏散地域一般应在本行政区域内安排,不搞跨行政区域疏散安置。具体方法是:

  (一)以重点目标区、高危险区、人口密集区的“三非”(非坚持生产、非坚持工作、非坚持斗争)人员为主,其他人员为辅。早期疏散的对象应为老、弱、病、残、孕、幼人员及暂住、流动人员,暂住、流动人员原则上须回原籍;临战疏散的主要对象应为重要目标区、高危险区、人口密集区居民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中专院校中不需要留城的人员及重要的科技人员;紧急疏散的主要对象应为必须留城人员。

  (二)以临战疏散、紧急疏散为主,早期疏散为辅。早期疏散对象应尽量往远端疏散,以确保安全;临战疏散对象应尽量疏散到城市近郊,以便随时调回支援城市反空袭斗争;紧急疏散对象应尽可能就近进入人防工程或利用地形地物隐蔽。

  (三)以就近就地疏散掩蔽为主,离城疏散为辅。应充分利用城市的各类人防工程和加固改造的普通建筑物地下室及公园、绿地、广场等紧急避险场所就地就近组织人员疏散掩蔽,以减少离城疏散人员的物资供应,同时避免大规模人口疏散带来的社会震荡。

  (四)以有组织的集体疏散为主,个人投亲靠友为辅。对需要投亲靠友的人员,应经街道办事处人防指挥部批准并登记,方可自行前往,且只能去农村,不得到其它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以免产生重复疏散。流动、暂住人口由民政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组织返回原籍。

  (五)以交通工具运送为主,徒步疏散为辅。早期疏散时,应按先远后近的要求,充分利用各种交通工具,把疏散对象安全运送到安置地域。临战疏散运力保障不能满足需求时,应组织部分疏散路程较近的疏散对象进行徒步疏散。

  (六)以块为主,条块结合。人口疏散的组织工作以市、县(区)、街道办事处为块,以辖区内垂直管理的企事业单位和大中专院校等单位为条。条应服从块的指挥,在块的组织指挥下进行人口疏散行动;块在组织疏散工作时,要注意保持条的完整,为条在疏散安置后管理创造条件。

  (七)疏散地域以农村为主,其它地点为辅。人口疏散的接收安置地域主要是农村,一些具备条件的旅游景点、山庄、度假村、农场、林场、企业的闲置厂房等也可作为接收安置地域。为使疏散到农村的疏散人口的生活、学习、医疗等方面的基本保障得到落实,疏散人口与接收安置地域的农村人口的比例不得超过1︰2。

  二、合理选择人口疏散的时机、规模、距离

   (一)疏散时机。战时人口疏散须按照国家发布的命令执行,任何部门、单位不得擅自行动。通常情况下,在人民防空转入二级战备后组织早期疏散,在人民防空转入一级战备后组织临战疏散,在收到防空袭预先警报或紧急警报后组织紧急疏散。

  (二)疏散规模。随着城市人防工程数量的不断增加,离城疏散的人员数量也应逐渐减少。中小城市一般为20﹪左右,情况严重时,可适当提高。

  (三)疏散距离。由于疏散地域原则上在本市(即市政府所在区,不少市只辖一区)行政区域内安排,地幅长宽一般为60公里左右,因此,疏散地域应为城郊10—20公里为宜,最远不超过30公里。

  三、人口疏散指挥机构及各项保障

  (一)建立健全人口疏散指挥机构。按照平战结合、精干高效的原则,建立健全由相关部门组成的市、县(区、市)人口疏散(接收安置)指挥机构,在同级人民防空指挥部的领导下,负责组织本行政区域的疏散单位、疏散人员的撤离和接收安置。各街道办事处、大中型企业、大中专院校都应建立疏散指挥机构,负责本辖区、本单位人口疏散的组织指挥;接收地域的乡镇人民政府应建立接收安置指挥机构,负责疏散人口接收安置的组织指挥。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民防空指挥平台,不断完善人口疏散的组织指挥手段,创新组织指挥方法,达到机构健全、指挥高效的目的。

  (二)加强疏运能力建设。一是车辆保障。平时按照疏散计划确定的疏散人口数量和分布,对运输车辆进行分配、编组,考虑战时情况变化,还应作出增加车辆的征集计划。二是道路保障。根据距离较近且呈辐射状的人口疏散特点,应结合城市外环路、环城公路和新开发区道路及村村通公路建设等,逐步系统地进行改造、拓宽主要疏散干道,加固或新建桥桥梁、涵洞,确定备用线路,扩大道路通行能力,形成四通八达的网状辐射疏散通道。三是交通保障。按照疏散线路,在出城主要路口、沿途主要道路交叉口、驶入变线点、瓶颈路段规划设立调整哨,同时,人防道桥抢修专业队要做好疏散线路的抢修准备,保证疏散干道和接收线路的安全畅通。疏散过程中,要以瓶颈路段为重点,采取动态监视、加强巡逻、事故处理、交点控制等交通管制措施,保证疏散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积极推进人口疏散地域的防空防灾一体化建设

  目前,人口疏散地域建设以战时防空为主要目的,主要保障战时城市人口分期分批疏散,保存战争潜力。但这些疏散地域多在市郊,且基础设施薄弱,道路交通不畅,综合保障能力不足,当发生类似汶川“5.12”特大地震一类自然灾害时,难以满足数以万计的城市人口的紧急疏散转移和安置,起不到紧急避险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积极将战时组织防空疏散的职能扩展到平时组织防灾避难、应急救援的范畴,加快疏散地域的防空防灾一体化建设。一是制定人防工程与城市建设相结合规划,在城市人口稠密区、易发生次生灾害重要目标区规划建设一定数量的符合标准的人防工程,供突发事件发生时紧急疏散安置群众,人防工程的抗震力度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时都有很好的证明,其损坏程度极小。二是与城建部门联手,利用城市广场、绿地、公园、学校操场、空地规划、建设一批紧急避险场所,在场所配套应急供水(输水管道、贮水池、自备水井)、应急供电(自备发电机)、应急通信(海事卫星电话)、应急物资储备(食品、救灾物品、油料)、应急卫生防疫站和医疗救护站,应急棚宿区、应急广播站等设施设备及治安保卫、消防机构等,满足疏散居民5日左右的基本生活需要。平时在通往紧急避险场的大街小巷,主要路段设立明显的行动方向指示牌,一旦有情况,可引导居民尽快到达,脱离危险,进入安定、安全的生活状态。只有这样,人防的人口疏散才能真正发挥平战结合的作用,有效地增强城市的综合防护能力。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